习惯
1. a. 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b.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
2. 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美国传统词典》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Noth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habit.”
——奥维德(Ovid),古罗马著名诗人,长篇叙事诗《变形记》的作者
毫无疑问,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式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等。甚至我们与朋友交往,与家人和同事如何相处都是基于我们的习惯。再说得深一点,甚至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
牧师华理克(Rick Warren)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The Purpose Driven Life)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关于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如此写道:
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哪怕只有25岁,你也能够在这个年轻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来的推销员,医生,律师,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话,你也能够从中分辨出细微的主观思维模式,以及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都在表明,他们总有一天逃不过某种命运,就像是衣袖上会出现的褶子一样。我们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难改变,不过,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詹姆斯不仅注意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架构,同时,他也指出了改变习惯的艰巨和不易。
习惯的力量如此巨大,这恐怕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It is notorious how powerful is the force of hatit.”
——查尔斯?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物种起源》的作者
甚至是教会的教义改革,以及国家的宪法变革,都比改掉我们身上哪怕最细小的坏习惯容易得多。
[newpage]
“It is generally felt to be a far easier thing to reform the constitution in Church and State than to reform the least of our own bad habits.”
——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信仰的力量》的作者
那么,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就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这便是我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显意识的活动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在我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显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因为,潜意识从不入睡,它永远静静地存在,静静地等待显意识哨兵开小差。
走老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开车前设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却不知不觉行驶到别的地方。就拿我来说,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条路线,而最近一段时间,途中因为施工经常导致交通堵塞,于是,我有意识地为自己规划了另一条行车路线。然而不幸的是,我还是很多次走上了拥堵的老路。
这种“走老路”的习惯,便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它就像是我的自动导航员。在匆匆忙忙的早晨,我的显意识思维早已被无数的工作计划、任务和其它紧要的事占得满满当当,于是,我的自动导航员(即我的潜意识)便轻易地取得了控制权,并指挥着我驶上以往上班的老路。
显然,“走老路”对我的意识来说显得更自然,更节省精力,也就是说,除非我必须调整自己的潜意识(即习惯),否则,我将毫不迟疑地重复类似的选择。
的确,尽管我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了恶劣的交通路况,以及照老路行驶必然造成上班迟到的现实,但是,在我的潜意识还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之前,我便只有面对这样的困境:因为我的潜意识掌控了我的方向盘而选择了老路,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拥堵的队伍当中长嘘短叹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改变习惯(潜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有意识地与潜意识进行沟通与交流,再对它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才能生成一套新的潜意识的运行程序。
心理学第101守则
只有主动去改变潜意识,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否则,我们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构筑起来的生活方式。
“Nothing will happen to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onsciously step in and start to work with your subconscious mind,otherwise, you w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pattern you have built up.”
——梅瑞德?曼恩(Mildred Mann)
显意识与潜意识
试想,你的思维由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便是你的知觉,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潜意识则是各种事物的仓库,你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便在此存放。你的记忆,情感,信仰,价值观,当然,还有你的习惯,统统构成了你的潜意识。
神奇的21天
你或许听过这样的说法:“改变一个习惯需要21天。”这的确有几分真实性,甚至得到了某些研究数据的支持。但是,“21天”也并不是一个那么神奇的数字。不同习惯的改变花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越早(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习惯,形成的时间越长(重复的次数越多)的习惯,越难改变。比方说,我每天早晨上班走的路,便没有花费21天的时间去改变。在我第六天堵在施工路段之后,我的显意识便开始注意到了我的潜意识,并开始着手训练它,重新对它进行编程。
再举个例子,我很小的时候起,便养成了咬手指甲的坏习惯,一直到二十几岁这一坏习惯仍然没有改掉。改掉这个长期以来的习惯竟花费了我五个多月的时间,远远超出了神奇的21天。
[newpage]
下面的故事可以进一步阐述以上观点。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4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
“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将树苗连根拔起。
“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轻学生先用一只手进行了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
“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
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树木时已然筋疲力尽,所以他拒绝了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
“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们的习惯一样,越根基雄厚,就越难以根除。的确,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甚至惮于去尝试改变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改变。这一点,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一旦好习惯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牢固而忠诚。在习惯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
习惯与上瘾
值得注意的是,“习惯”有别于“上瘾”。在通行的词典里,“习惯”的同义词是“倾向”、“趋势”、以及“日常行为规律”等;而“上瘾”的同义词则是“变态的固执”、“药物依赖”、以及“沉迷”等等。显然,二者差别显著。
通常,“习惯”和“上瘾”有些联系,而又相互独立。举例来说,当我们试图戒烟的时候,如果能认识到吸烟不仅是一种习惯,同时还是一种上瘾行为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成功地戒烟。在吸烟的行为里,上瘾源自对尼古丁的化学依赖,这之外的就是一种习惯了。每一个烟民吸烟的习惯和上瘾的程度都不尽相同,但是,要想成功戒烟,不论是吸烟的习惯,还是吸烟的化学依赖,都必须同时加以根除。
因此,本书论述的主题仅仅涉及习惯以及日常行为规律,而不会涉及到任何上瘾的问题。